三十年前的深圳
早在1979年與堂弟兼好友, 經羅湖前去深圳買荔枝. 過了羅湖後, 時間尚早, 聽說深圳水庫風景如畫, 於是兩兄弟搜尋有沒有公車 (巴士)去水庫, 答案是: 沒有. 有沒有單車可以租? 也沒有. 二人唯有徒步前往. 沿途農田處處, 時正是豐收季節, 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 美極了. 農夫正忙著收割, 這一幅一幅的農家樂景像到現在還在我腦海裏, 瀝瀝猶新.
走了一小時路, 終於到達深圳水庫, 走上大壩的小山岡, 有一個小涼亭, 望出去一片如汪洋的大湖, 對著如此風景最宜有美女相伴, 彈琴作樂, 欣賞一番. 現實是殘酷的, 當時只有光棍兩名. 那來美女.
逗留了十五分鐘便即回程深圳墟. 回到鎮上已幾乎二時正, 肚餓了, 找飯店吃飯吧. 見到一間茶樓便走進去, 找了一張桌子坐下, 為什麼沒有服務員冲茶的, 看看別人, 原來人人都自己動手的, 走到茶煲那邊自己開了一壺茶.
終於看見一名服務員了, 問問有什麼好吃. 她說: 對不起! 同志! 這是生產大隊開的公家飯店, 凖二時關門, 什麼吃的都欠奉.
很肚餓啊, 給你雙倍錢行嗎?
她以做是36, 不做也36 (做不做也每月出36元薪酬的意思) 的口脗回答: 我們關門了請快離開.
這深圳還有其他飯店嗎?
她說: 沒有了, 不過街口還有一家私人開的小店, 他們也快關門了, 趕快過去, 好運的還可能有得食.
二人第一時間走過去, 坐下來立即問還有什麼可吃的, 服務員說: 還有一份叉燒, 不過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 可以叫厨師分成兩碟飯. 好極了.....沒問題. 服務員又說: 還有一大碗肉片絲瓜湯要不要?
天時暑熱, 有湯水當然好.
飯來了... wait a minute....這是什麼?
兩碟叉燒飯?
服務員說: 厨師見一份叉燒分兩碟不好意思, 加了幾片大紅腸給你們.
My God 這叫叉燒飯嗎? 幾塊染紅了的肥豬肉也沒有燒過的痕跡. 那些飯是糙米飯, 半紅不黑的很不吸引. 服務員解釋說國內沒有白米, 全部人也吃糙米的.......同志!
這一餐怎麼樣? 我們在香港吃慣白米飯的, 這糙米飯真惡哽 (很難吃) 啊! 那些 "肥叉"更加食唔落, 幸好有幾片紅腸. 這時候肉片絲瓜湯上桌了. 亦是肥豬肉煮的, 不過絲瓜卻很清甜, 用來餸飯才可免強把那碟糙米飯嚥下.
深圳試食荔枝
吃完飯後, 剛歩出飯店已是深圳的東門 "廣場". 荔枝當造, 整個廣場都是賣荔枝的地攤.
賣荔枝的地攤
當年的農戶都是很純樸的. 荔枝擺在地上任由客人試食. 試到是甜的, 細核的才議價, 購買. 試了幾檔已經飽飽了. 不枉此行. 問了老農夫荔枝什麼價錢.
他說: 五元一蘿.
嘩! 抵食啊, 只五元一蘿, 隨後我又開始担心了. 雖然是便宜, 但是一蘿又怎好拿過香港, 怎樣拿上火車等等問題? 我們都是農村長大, 知道一個蘿是多大的東西. 所以跟老農要求買少一些. 他堅持最少買一蘿. 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時候, 他已急不及待從後拿一個竹織的物體, 開始強行打包, 要完成這買賣.
啊! 阿伯, 原來你的所謂一蘿是這個只能載幾斤荔枝的小蘿嗎? 早出聲就不會有此誤會了. 來......給我兩蘿吧. 賣荔枝的單位是這樣的 "蘿"! 吹漲....
回到羅湖的感覺
兩人各自抽著兩蘿荔枝, 緩歩行到羅湖關口. 回到香港這邊後立即有不同的感覺. 過關時大陸關員的官僚態度, 手持AK47的解放軍給人的心理壓力全部不見了.
當年香港這邊的羅湖車站外開了一間大排檔, 檔攤上掛滿了燒鴨, 豉油雞, 白切雞等等. 還有最屬目, 紅紅的叉燒. 看見在香港隨時都有得吃, 食品的質素與過了橋那邊有天淵之別, 這一刻我感覺到那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當時真是有那股衝動, 走過去叫一碗真正叉燒飯. 想像一下白白的米飯上面舖了一層香噴噴的叉燒, 並淋了一些叉燒豉油, 真是有幸福的感覺. 不過滿肚子荔枝還未消化, 唯有放棄這個念頭, 跳上火車回家去.
深圳的客家王年代
1980年鄧小平開始了改革開放, 深圳是第一個試點, 由於初期上飯店的是本地人居多, 剛開埠的深圳到處都是客家飯店, 最出名的就是 "客家王" 飯店. 所以說那個年代是客家飯店的天下.
深圳發展得太快了, 幾年間本地人由大多數變成 "少數民族". 客家餐廳跟著絶了跡, 取而代之的是粤菜酒樓, 繼而是湖南菜, 川菜等等, 百花齊放.
今天的羅湖
人民公社 - "生産第一大隊" 餐廳食大鑊飯
在中國還有另類的懷舊飲食潮流, 模仿文革年代, 或標榜 "毛主席" 湘菜的食肆也如雨後春荀. 前幾天到深圳與友人吃飯, 他們說帶我去食 "大鑊飯".
"生産第一大隊" 餐廳
一行五人, 開車來到深圳西麗區近效一家像農家的餐廳, 門口放了一個手執毛語錄的紅衛兵塑像, 橫額招牌寫著 "生産第一大隊", 看了這牌匾讓我勾起了當年在深圳墟的 "生産大隊" 飯店找飯吃, 一段一段的回憶. 當時在門外停了一停, 也沒有告訴友人我心中所想.
原來那是該餐廳的店名. 顧名思義, 這餐廳是標榜或懷念文革時期, 年青人 "上山下鄉" 在 "生産大隊", "人民公社" 等過著的日子, 吃過的農家大鑊飯.
枱和櫈都是依照農家格式覆製的
服務員的制服也是紅小兵的模樣. 枱和櫈都是依照農家格式覆製的, 碗也是以前的 "雞公碗". 雖然這裏的主題是懷舊和表揚農家的味道. 但是他們餐廳始終也要生存的, 所以為了生存他們不能真的只拿些生産大隊的 "粗茶淡飯", 給客人吃, 所以不得不滲入了很多新的商業元素, 新潮菜色.
除了第一道菜是 "粗糧" 外, (包括煲薯仔, 毛豆, 蕃薯, 粟米, 煲花生)外, 其他的也是現代菜. ......這煲花生真是幾十年沒有吃過了. 一路吃一路喚回不少兒時種花生的記憶. 當年我們只能吃半成形的花生, 完整的都一律留用或拿去墟市賣.
第一道菜是 - 糙糧
第二道菜是煎釀豆腐
第三道菜是 "雞同鴨講"
第三道菜是 "雞同鴨講", 即是生燜雞和鴨肉. 這道菜的上菜方式相當吸引, 桌中央放了一個小爐, 然後由 "紅小兵" (服務員) 從厨房端出一隻大鐵鑊, 鑊裏有份量頗多爛雞鴨. 上桌後服務員繼續炒, 炒到整張桌子 "污烟瘴氣"! 哈哈.....很有氣氛啊! 客人有興趣的話也可幫手炒.
自己可以動手炒的農家菜
這碟是保險菜 - 咕嚕肉
咕嚕肉是最常點的菜, 何解? 因為它是一味最保險的餸菜, 不論老少, 中外人仕都喜歡吃, 假如其它的餸不合胃口; 咕嚕肉一定錯不了. 豆苗吃得多了, 很意外的在這裏能吃到田七苗.
蒜蓉炒田七苗
最後來一煲臘味飯, 這不是臘味糯米飯而是普通的白米飯 (嘻嘻, 不是應該用糙米煮的嗎?). ......當煲蓋打開時, 臘味的香味已遠遠飄來, 令人垂涎欲滴, 煲底的飯蘸香更增加了這煲飯的魅力.
臘味飯
本來是短敘的一頓午飯, 竟然在談談笑笑, 吃下炒下的情況下吃到三點鐘. 由此可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 深圳已不是當年的一個貧窮小鎮, 它已幾乎可以與香港並駕齊驅. 與只能吃到"叉燒糙米飯" 的年代不可以同日而語.
第24 篇 香港現場實地報導 Live Reporting 2012 第三節 ....深圳吃大鑊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